我国院外心脏骤停发病率约为97.1/10万、空气污染是心脏骤停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猝死患者平均年龄为41.6……这组数据来源于4月20日在京发布的《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该报告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牵头组织我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相关领域专家撰写,是一部关于心脏骤停流行病学特征及救治现状的科学报告,为今后我国开展标准化救治、合理布局急救资源、推动公众复苏培训提供数据支撑。
“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率降低30%”是《“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提出的重要目标之一,而心脏骤停则是重大慢性病过早死亡的重要原因。在此之前,我国既往尚无全国性心脏骤停调查,缺乏相关流行病学数据。
《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
(资料图)
一部报告:心脏骤停研究领域的重要尝试
心脏骤停(CA),是指心脏正常机械活动停止,循环征象消失。心脏骤停一旦发生,若不及时给予有效的心肺复苏等急救措施,患者将迅速死亡;即便存活,患者也可能遗留神经功能障碍,生活质量差甚至无法自理。
在国际上,关于心脏骤停和现代CPR的研究已有60余年的历史,且其一直是医学领域的热点、难点。我国对于心脏骤停和现代CPR的探索尚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人们对健康生活的期望增加,我国陆续开展了一些地区性心脏骤停相关调查,但均局限于个别城市或特定范围,缺乏持续性、系统性和标准化。
在此背景下,由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牵头组织我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相关领域专家,参照心脏骤停调查国际标准做法—Utstein模式,系统梳理了既往几十年来关于我国人群心脏骤停方面数据,经过严格筛选和评估,汇总质量较高的数据信息,撰写了这部《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
该报告共六篇,分别为:流行特征、救治现状、危险因素、病因、心脏性猝死的筛查与预防、心肺复苏公众教育与医护培训。报告对院外心脏骤停(OHCA)和院内心脏骤停(IHCA)的各方面情况分别展开讨论,并涵盖成人、儿童、新生儿、孕产妇、围手术期病人及健身人员等多种人群的相关数据,力求全面、准确、完整。
“本次报告的撰写是心脏骤停研究领域的一次重要尝试。该书的出版将为我国卫生健康主管部门、医疗机构、医学研究机构、科研企业等开展更为高效的心脏骤停防治工作、科技创新及相关技术和产品研发,提供关键性数据和证据支撑。”该书主编、山东大学齐鲁医院院长陈玉国在新书发布会上阐释了本书的意义。
值得关注的是,梳理过程中开展的“中国人群心脏骤停发病率、病死率及危险因素调查”为我国科技部国家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项目。该专项曾产出大量科学本底数据成果,涉及生物科学、古人类学、自然资源、生态环境、人类健康等多个领域,这些成果支撑着不同领域的科技创新产出,对推动科技资源的开放共享、国家科技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新书研讨会暨首发仪式在京举行
两大挑战:完善高质量数据及数据标准化
新书发布会上,当媒体问及编撰过程中遇到的挑战,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副院长徐峰直言,高质量数据较少及数据缺乏标准化是首当其冲的两大挑战。
但痛点、堵点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点。为了解决全国性心脏骤停患者流行病学基线数据薄弱的情况,自2019年项目启动的初始阶段,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医学团队便陆续联合72家国内优势单位,在我国华东、华北、华南、华中、东北、西南、西北7大区域建立了涵盖院前急救系统-城市医院-农村医院的院前-院内、城乡全覆盖的心脏骤停监测上报网络,网络共设70余个网点,以期全面获取国人心脏骤停数据资料,建立共享数据库,填补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
徐峰向凤凰网山东介绍,70余个网点皆为配合度较好、工作积极性较高的机构,这样的双向选择,使基线数据调查有了较好的群众基础。此外,还设有20人左右的专职团队,通过团队的线下培训及线上短视频等方式,保证网点人员知晓基本概念及数据设置,使数据得以规范上报。
多层质控也至关重要。徐峰称,上报数据除本单位进行质控外,项目团队专业人员也同步对数据进行质控,反复核对信息的准确真实,这样才能保障上报数据的准确完整。
经过不懈努力,克服重重困难,截至目前,项目已建成约36万例患者的全国性大型心脏骤停队列。这是我国在心脏骤停领域建立的首个全国性前瞻队列,也是当前国内最大的心脏骤停专病队列。
高质量数据正在不断完善,数据标准化也在稳步推进。
此前,在我国早年间的开展的一系列心脏骤停的相关调查,多按照Utstein指南中的某一点或某几点内容进行,导致调查数据之间存在明显壁垒,无法进行整合。因此调查数据不能准确、系统、全面地反映我国心脏骤停的流行病学特征和救治质量现状,更无法与国际进行交流与协作。
今年1月,陈玉国/徐峰团队申请的关于心脏骤停调查的国家标准——《健康信息学 心脏骤停调查基本内容与数据规范》已通过公示,经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会议审核,正式获批立项。
针对标准规范与本次发布的报告之间的联系,陈玉国称,“标准的制定非常关键。立项标准将经一年左右时间进行完善,此项国标一旦发布,有关心脏骤停的数据将通过统一标准去收集,数据将更加具有可比性,也可更加详细了解到我国不同地区心脏骤停发病情况。期待在今后的报告版本中,在数据方面能更好地反映我国整体情况,使更多的中国声音向外传递”。
2021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EICU采用TTM技术成功救治一名突发心脏骤停患者
多方发展:打造多协作与全能型医院
作为该报告组织牵头方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缘何能成为“中国心脏骤停领域的重要里程碑”的创建者?在经常上演生死时速的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或许可以找到答案。
2021年6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重症监护室(EICU)采用TTM技术成功救治一名13岁突发心脏骤停“意识障碍5小时”患者。待患者病情稳定后,EICU又牵头神经内科、小儿内科等多学科会诊协作,明确心脏骤停原因。经查,患者动态心电图提示仍存在频发房早、室早,为预防心脏骤停再次发生,EICU与心血管内科团队协作,成功为患者植入全皮下植入式心律转复除颤器(S-ICD),术后患者恢复良好,痊愈出院。
该例特殊类型心脏骤停患者的成功救治标志着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多学科联合救治心脏骤停/心源性猝死的防、诊、治、康水平迈上新台阶。
而类似案例并非个例。多年来,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急诊科EICU在学科带头人陈玉国、徐峰以及科室负责人李传保的领导下,积极配合推进“复苏中心”建设,并成功开展一系列临床特色技术抢救心脏骤停患者,包括基于体外膜肺氧合(ECMO)的体外心肺复苏术(ECPR)、ECPR+IABP+PPCI、ECPR+CRRT/人工肝等。
除提升防、诊、治、康水平,山东大学齐鲁医院还力求医教研全面发展。2002年10月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在全国率先成立“胸痛中心”,贯彻“早期诊断、危险分层、正确分流、科学救治”的十六字方针,建立了涵盖院前、院内以及出院后一体化、无缝衔接的急性胸痛救治体系。牵头成立中国急诊急救大联盟、中国胸痛联盟等全国性学术联盟组织。建立了完善的科研平台,包括山东省卫生系统急危重症医学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等学校心脑肺复苏研究重点实验室和山东大学急危重症医学研究所等。2018年,以优异成绩首批获批山东省急危重症临床医学研究中心。
凡此种种,都为山东大学齐鲁医院牵头撰写《中国心脏骤停与心肺复苏报告(2022年版)》,奠定了坚实基础。
“调查研究是谋事之基、成事之道”。报告的发布,将对推动我国急救事业高质量发展、助力健康中国建设、促进人民生命健康发挥重要作用。道阻且长,行之将至。期待随着数据的不断完善,今后的报告版本将对我国心脏骤停急救资源合理布局、医疗质量及患者结局的改进产生更多实质性影响。
(凤凰网山东 国天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