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讯:为什么李鸿章说宁割十个香港,不割让一个舟山?
为什么李鸿章说宁割十个香港,不割让一个舟山?,义律,香港,李鸿章,舟山市,南京条约,鸦片战争
2023-02-08历史背景:
【资料图】
1840年3月,英帝国主义 以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利益受损为借口,开始了对中华民族的全面入侵。1840年6月,陆续抵达广东珠江口外,封锁海口,第一次鸦片战争全面开始。
虎门销烟,第一次鸦片战争起因
1840年7月5日,英舰队向舟山群岛(现今舟山市)的定海县发起进攻。
1841年1月26日,英帝国主义,派帝国海军上将查理·义律强行占领香港,这是这个海盗国家第一次官方派兵对香港的入侵,并分三次完全割让了香港。
1841年9月26日英国发动第二次定海战役
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南京条约》,割让香港岛给英国。
1860年,第二次鸦片战争后签订《北京条约》,再度割让九龙半岛。
1898年《展拓香港界址专条》,通过利诱、离间当时的两江总督,再度用租借方式租了新界99年。至此香港完全的割让了英帝国主义,与中国骨肉分离150多年。
正文
1842年8月29日,在南京下关江面停泊的英国军舰“汉华丽号”上,清政府钦差大臣耆英、伊里布、两江总督牛鉴和英国王室全权代表、陆军中将普定查勋爵签订了 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清政府将香港岛(连同鸭脷洲和附近岛屿)永久割让给英国,向英国政府和财团赔款白银1470万两,开放五口通商,包括广州、厦门、福州、宁波和上海。
在《南京条约》签订之后,英帝国政府缺又重新考虑用香港交换舟山,不过,自誉为文明国家,契约精神的宗主国迫于脸面和国际舆论的压力,未能达成将舟山群岛开辟为通商口岸的目的,但由于两广总督耆英明哲保身和对洋人惧怕妥协心理,在名义上将舟山群岛交还清政府,实际上却依然掌握着舟山的港口。
为什么英帝国主义如此看重舟山这个小小的岛屿,甚至让李鸿章在商定《南京条约》条款的御前对奏上发出“宁可割让十个香港,也不割让一个舟山”的言论呢?
首先让我们先从英帝国主义在第一次鸦片战争中的行军路线上来看,他们当时并没有比较明确的目标,而是选择了多个目标,首选为沿海岛屿和深水良港,当时把台湾、舟山、厦门、福州等沿海岛屿进行先难后易的战略部署。但是在经过舟山时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和人烟稀少的众多深水良港深深的吸引了这个常年掠夺的海盗国家。
鸦片战争英军路线图
据舟山鸦片战争纪念馆史料记载,英国驻华海军上校、商务监督义律在道光十九年(1839年)4月3日时写信海军少将梅特兰阐述了占领舟山的优点:舟山群岛良港众多,背靠整个华东地区,更是长江、钱塘江、甬江的入海口,三江汇聚,北上可以入苏杭,南下可进杭嘉湖,是世界上最富裕的地区之一,并且是长江的入海口,可以通过长江一直进攻到中华腹地,犹如咽喉一样贯穿整个中国,占领并经营持地可以让帝国辉煌 上百年。
舟山地理位置优越 三江汇聚 中国东部海岸线中心
从当时的经济特点和海洋贸易看,舟山背靠盛产丝茶的江浙地区,而丝茶又是英国对华收购的大宗商品,控制舟山可以使英国在对华贸易中占据绝对优势。如果把舟山成为英国领土,不但可以在舟山建立军事基地,沿着长江入侵中国腹地,并对北京形成威胁,让清政府割让更多的权益,签订更多的不平等条约,更有可能把中国取代印度,成为 “日不落帝国” 的商业中心,到时候不但面对中国,还可以北接日本,拥有众多港口的舟山不久便会成为亚洲最重要的贸易场所。
题外话:不得不说当时的英帝国侵略者是相当的有眼光,舟山现在是中国国际双港口城市,上海洋山港,宁波舟山港(因舟山经济体量和军港特性,均为城市合作港口)均为中国排名前三港口,在2021年世界前十大港口分别排名第四和第七。
英帝国在经过第一次鸦片战争的首轮进攻以后,帝国内部分别排除了台湾(岛屿太大,人口众多,在没有清政府的默许和内部支持下难以长久维持占领),厦门和福州,属于富饶地域,但是背靠内陆战争损耗巨大,单靠舰队无法形成压倒性的力量,而且离政治中心较远,无法对当时的清政府进行有力的施压,因此舟山成为鸦片战争的第一个战争焦点。
1840年 7月5日,英帝国主义在占有兵力、武器的优势绝对优势下,以先进的火炮舰队协同攻击开始进攻定海县城,定海县总兵张朝发率领的二千余水军全部壮烈牺牲,县令姚怀祥领城内军民顽强抵抗,最终寡不敌众在定海城北投梵宫池殉国,定海城陷。
7月7日《泰晤士报》则大篇幅报道,标题为 :7月5日星期天帝国海军成功占领中华帝国港口城市 舟山,帝国又在远东地区开拓了一块极其重要的殖民地。这种以掠夺、强盗他国为荣耀的行径深深的刻入这些盗匪的基因里,再文明再绅士的礼仪和妆容都掩盖不了几个世纪的战争罪行。
清政府并没有弄清楚英国发动战争是出于何种目的,但他们对领土割让的要求予以十分肯定的拒绝,并以中断双方贸易为要挟,英方出于国内大贸易商的压力,迫于无耐开始和清政府 接触谈判。
1840年8月3日在苏杭,宁湖士绅和财阀集团共同施压之下,清政府主和派代表 琦善 罕见的在与义律的谈判中非常强硬的表示:不可能割让舟山的任何一个岛屿给英国。谈判最终结果清政府只同意赔偿英国鸦片贸易损失的500万银两,而且还分十年偿还,并拒绝了其他所有不合理要求,主和派的罕见强硬的态度让英军十分意外。之后的谈判中,琦善在领土方面寸步不让,强调“割让领土是天朝迄今为止从未有之事。”
因此舟山成为当时中英两国外交的无法调节的矛盾,也成为了第一次鸦片战争期间中英双方争夺最重要的地区之一。在英军占领后舟山人民开展了英勇而又机智的反抗,他们在水源中投毒,坚壁清野拒绝给英军提供食物,并组织乡民对英军进行袭击,这些都让驻守在的英军疲于奔命。
1840年 下半年开始,定海县城的英军中开始爆发瘟疫,4000人的军队中,因病死亡人数达到了488人。根据鸦片战争纪念馆记载:1840年7月13日至12月31日,英军在舟山病死的人数是其两年内在战争中死亡人数的5倍,传染病的爆发直接威胁着英军士兵的战斗能力。
同时在舟山人民英勇的反击和苏杭,宁湖乡绅的鼎力配合下,英军在占领舟山后并没有坚持多久,钦差大臣琦善和侵华全权代表义律经过多次谈判,双方拟订了《穿鼻草约》,决定以香港换舟山。
英国为了获得更多在华利益,决定发动第二次定海战役。
1841年9月26日,定海战幕再次拉开。定海总兵葛云飞、寿春总兵王锡朋、处州总兵郑国鸿三位总兵镇守定海,率军顽强抵抗、壮烈殉国。1846年根据道光皇帝的谕旨,为祭奠在1841年9月英侵略军第二次犯定海时牺牲的三位总兵,设立三总兵祠堂"三忠祠"
位于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区鸦片战争纪念公园
第二次定海战役后,英军再次占领定海。1842年8月29日,中英签订《南京条约》,将舟山作为质押物,等中国赔偿完巨款之后再予以归还。随着归还的日子越来越近,英国政府又产生了犹豫,引发用香港再换回舟山的想法,但是迫于国内压力和占领舟山面临的军事风险只能作罢。
清政府在舟山问题上的坚持,迫使驻华总监 查理·义律 不得不进行退让,将谈判要点转移到增加开放除广州以外的北方口岸。
两次攻打舟山的战役失败以后,义律迫于国内压力,开始寻求工商业集团财阀的支持,擅作主张放弃了舟山,英国国内兴起了一片反对热潮。英帝国外交大臣巴麦尊对义律十分不满,于是终止了义律在中国担任的一切职务。
当时的英国商人利益集团为了自身利益,和出于扶持义律原因,提议将香港作为英军长期占领的首要目标。因为是香港的面积不是很大,利于长期占领,易攻易守,水源充足。后来义律重新派兵占据了香港。
当时的清政府对此难以理解:洋人为什么要这个岛?清朝政府虽然觉得割地赔款没有尊严,但香港和舟山孰轻孰重还是分的清的。在当时的清朝统治者来看,简直无法理解,以至于道光皇帝在朝会上说 “该夷性等羊犬,不值与之计较”,英国部分高层也认为香港只是一个偏远荒僻的小岛屿对此不屑一顾。
同时在香港站稳脚跟的商人集团出于利益至上的原因开始动用各种私人关系写信给新任英国外交大臣 阿伯丁,表示对华战争的军事基地是保护商人的坚定基础,但不赞成永久占领,因为会加深清政府的怨恨,不利于对华贸易的发展,更增加了商人集团的开支和运营成本,而当时英军的军费一半都是由在华和东印度公司所赞助。
英国外交大臣 阿伯丁 伯爵 1852~1855年出任首相
更甚至为了让前期在香港的投资不打水漂,不被英国国内抛弃,而产生亏损甚至破产,开始对“香港是远东优秀的贸易港口”进行了宣传,并策动他们的利益代表之一,当时的印度总督奥克兰 为香港站台,他指出香港“拥有合适停船的港口,气候适宜,军事价值较强,对英而言保留香港有不可或缺的意义。”
英国政策适时而变的调整,本质上是无奈之举,毕竟英国不可能与中国发生长期战争,这不合符英国贸易至上的原则,在军事上,英国也根本承担不起一场在远东的旷日持久的战争,天佑中华,就这样一个利益至上的团体,阴差阳错的就这样把战略位置重要的舟山换了当时并没有多少人看好的香港。
1846年中,中英双方又因为归还舟山问题展开了40多次谈判。
1846年7月23日,英军终于撤出了舟山,英国在舟山与香港之间的选择最后定局。